

近日,新任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发表涉台危险言论,致使中日关系再度紧张。
政治风波往往牵动经贸神经,作为日本清酒与威士忌的全球最大出口市场,中国市场的态度至关重要——日本酒饮是否会重蹈2021年澳大利亚葡萄酒的覆辙?
日本酒饮,在中国市场根基有多深?
中国早已是日本酒饮全球化布局的核心阵地,其市场地位从数据与政策层面均可见一斑。
从增长态势来看,中国酒业协会数据显示,2012-2022年十年间,日本清酒对中国出口额暴涨33倍,2020年中国正式取代美国,成为日本清酒最大出口国。
2024年日本海关数据进一步印证这一地位:清酒对中国大陆(不含港澳台)出口额约116.78亿日元,出口量达5324千升;威士忌同期出口额66.4亿日元,出口106.82万升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2025年1-8月日本威士忌对华进口额同比增长41.9%至2435.6万美元,进口量同比增长39.5%至83.6万升,增长势能持续释放。
在消费层级上,中国大陆与中国香港市场成为日本酒饮的“高端市场”——两地清酒均价超2000日元/升(约合人民币96元/升),位列全球第一。
市场格局呈现“高端引领、大众普及”特征:獭祭、十四代、山崎、白州、响等头部品牌垄断高端市场,菊正宗、月桂冠、角瓶、知多、宫城峡等百元价位品牌则成为日料店核心销品。
在进口关税方面,其中,中国对日本清酒征收的进口关税在2022年之前为40%,作为对比,威士忌为5%。
而根据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》,清酒税率将逐年下调,在第21年内降至零税率,威士忌税率也逐年下调,在第11年降至零关税。
可以说,在进口关税方面,中国对于日本清酒与威士忌给与了优惠,提高了其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。
中国已然成为日本酒在全球范围内不可或缺的核心战略市场,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规模与增速的双重领跑,更深度影响着日本酒行业的发展方向与战略布局。
从市场支撑来看,中国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恰好弥补了日本国内酒类消费的萎缩困境。在消费价值层面,中国市场既是高端需求的聚集地,也是消费创新的试验场。
因此,对于日本清酒与威士忌来说,中国市场至关重要与不可或缺。
政治风波来袭,市场前景迷雾重重?
受日本政客公然发表涉台挑衅言论影响,11月17日,需要依靠中国消费者拉动的日本零售企业、消费品企业股价下挫。
那么,日本清酒与威士忌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会不会受到影响?中国国产清酒与威士忌是不是迎来新的窗口期。
为此,微酒采访了多位行业专家,探讨日本清酒与威士忌在中国可能面临的市场变化。
“中日关系紧张确实会对日本酒类在华销售产生可见的负面影响,2023年、2024年因为核废水事件,日本清酒与威士忌在中国出口量连续下滑,这就是证明。”酒业分析师蔡学飞指出。
他还指出,在历史上,在涉及历史问题的争端中,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受到伤害,部分日本啤酒品牌也曾因不当表态而长期丧失中国市场信任。
中国酒业独立评论人肖竹青也表达了类似观点,其指出,日本酒类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与政治氛围密切相关,一旦中日关系恶化,消费者可能出于民族情感减少购买日本产品,这将直接影响日本清酒和威士忌的销量。
谏策咨询联合创始人韩磊认为,日本酒水行业对中国大陆市场的依赖程度较高,关系恶化势必会冲击市场,这种冲击首先表现在獭祭、山崎这些主流品牌。
华策咨询董事长李童则相对乐观,其认为当前中日关系的紧张程度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,就目前情况而言,中日关系变化对日本产品在中国短期内销量的影响是有限的。
针对“是否会出台类似澳大利亚葡萄酒的‘双反’关税”这一核心疑问,专家普遍认为概率较低。
蔡学飞认为,当前中日情况与澳大利亚葡萄酒此前因明确的“双反”调查而面临高额关税的情况不同,考虑到日本酒类依然在RCEP协定内,其进口关税正处于一个分阶段逐步下调的通道中,短期内遭遇类似严厉贸易限制的可能性相对较低。
但风险并未完全消除。蔡学飞强调,若政治关系进一步恶化,影响可能以“非政策性形式”呈现,比如消费端自发抵制、清关流程延缓等。
韩磊指出,低概率直接关税打击,中日双边经济依存度高(如日本家电、汽车依赖中国市场),全面贸易战不符合双方利益。
酒水行业研究者、千里智库创始人欧阳千里认为,相比于奔富等葡萄酒在国内的热销,獭祭等清酒、山崎等威士忌在国内的销售额并不算特别高,所以对日本酒的加税的效果未必明显。
欧阳千里进一步指出,目前日本清酒与威士忌在中国市场的成交价大幅下滑,再加上,日本首相高市早苗“一错再错”,即使不出台关税政策,日本威士忌、清酒恐怕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也会越来越少。
对于国产清酒与威士忌是否迎来发展机遇,专家观点存在分歧,但共识是“长期有潜力,短期需沉淀”。
肖竹青认为,这是一个“国产替代”的机会窗口,本土品牌可以趁势抢占原本属于日本酒类的市场份额。
李童表示,中国本土的清酒、威士忌的确都在布局和运作,但仍属于刚刚起步阶段,从长期来讲,后期如果运作得当的话,应该慢慢会对日本清酒、威士忌在中国的销售会有影响;但目前本土的刚刚起步,影响力暂时有限。
蔡学飞认为,中国本土清酒与威士忌产业正凭借显著的性价比优势,也更贴合中餐及新消费场景,最近几年,国产清酒与威士忌已经以创新的口感与灵活的渠道拓展快速崛起。
欧阳千里则以进口葡萄酒的发展走势做切入,提出了不同的看法。
他认为,从葡萄酒的经验看,日威、清酒(日)的下滑,一定程度上会给国产威士忌、清酒机会,但是长久来看,国产威士忌、清酒会随着日威、清酒(日)的下滑而下滑,因为整体的市场份额不断下滑,国产威士忌、清酒也不会独善其身,因为其在国内尚未诞生本土文化。
惠红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